你是否曾在家族群默默看长辈转发"微波炉致癌"的谣言?是否对着直播间9块9的"劳斯莱斯"会心一笑?当专家建议"年轻人别熬夜"时,你是否也在弹幕里敲下"何不食肉糜"?我们总觉得自己是清醒的旁观者,直到某天突然惊觉——原来每个人都可能是傻子共振的一环。
互联网时代最吊诡的现象莫过于此:当朋友圈刷屏某条养生伪科学时,当热搜被明显摆拍的"正能量视频"占领时,当评论区整齐划一地复制着同样段子时,我们既觉得荒诞又不由自主参与其中。那些围着错误路标欢呼"快到了"的人群,那些在传销窝点高喊口号的狂热面孔,本质上与我们并无不同。区别只在于,他们共振的是肉眼可见的荒诞,而我们共振的是披着合理外衣的集体无意识。
看看直播间里哄抢"最后三单福利"的消费者,他们和菜市场抢购打折鸡蛋的大妈有何本质区别?当股市基金暴涨时,那些跟风买入的年轻人,与2007年排队开户的大爷大妈又有何不同?更可怕的是教育领域的共振现象——补习班门口焦虑的家长,正把孩子变成共振链条上的牺牲品。苏舟先生列举的20个共振场景里,总有几个会让你心头一颤:原来我并非局外人。
这种集体认知失调的病根在于:我们既恐惧被群体抛弃,又渴望获得廉价认同。办公室里跟着议论是非的白领,酒桌上硬撑喝酒的职场新人,网上为反对而反对的键盘侠,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支付"合群税"。更令人忧心的是下一代——当小学生把网红烂梗当作社交货币,当中学生把作弊没被抓视为"合理操作",这场傻子共振的雪球只会越滚越大。
但破解之道远比想象的简单:在点下转发键前停顿五秒,在跟风消费时问声"真需要吗",在看到排队人潮时先弄清缘由。历史告诉我们,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,而多数人的共识有时只是精心设计的陷阱。下次当群体情绪如海浪般涌来时,不妨做那个先退后两步的人——这不是疏离,而是给理性留出呼吸的空间。
傻子共振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集体犯错,而在于犯错后的集体沉默。当第一个说出"皇帝没穿衣服"的声音出现时,共振的魔法就开始失效。或许保持清醒的终极秘诀就是:永远给自己的认知留一道后门,让不同声音有进出自由。毕竟,识别傻子共振的最佳方式,就是先承认自己也有可能身处其中。
股票配资资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